学术年会早知道 | 规划专家眼中的“多规合一” 二维码
270
学术年会早知道 | 规划专家眼中的“多规合一” 2016-12-19 寻找“多规合一”与土地利用创新新方向
大会学术报告专家
“多规合一”与国土空间治理 贾克敬 【个人简介】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规划所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土规划理论方法研究。先后参与编制《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承担多个区域、省、市、县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牵头起草《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和《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等多个技术标准;出版专著三部,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得四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发言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提升政府国土空间治理能力迫在眉睫。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国土空间治理重要手段的各类空间性规划相互衔接不够,约束无力。为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四部委在全国选定了28个县市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由国土部指导的7个试点,把握方向,着力创新,探索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国家规划体制改革提供了决策支撑。目前,“多规合一”工作也存在着另起炉灶、重复建设等误区,值得注意。建议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多规合一”如何服务于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开展深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做好顶层设计,审慎稳妥推进“多规合一”工作。
“多规合一”与国土空间规划转型发展 严金明 【个人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教授、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奖,人大“十大教学标兵”。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国际土地联盟顾问,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著作8本,论文150余篇,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三十余项;获部级奖励10项,其中一等奖3项。
【发言摘要】首先从经济新常态、人口新变化、生态文明新要求、新型城镇化和政府治理新要求五个方面分析“多规合一”与国土空间规划转型发展面临的背景和形势;其次从六个方面探讨了空间规划的基本认知:从历史上看空间规划是人类文明用地的产物,从权利上看空间规划是对国土空间发展权的分配,从宗旨上看空间规划是对国土空间未来利用的控制,从行政上看空间规划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纠正,从技术上看空间规划是对国土系统时空的优化,从管理上看空间规划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手段;最后针对多规纷扰的问题根源和“多规合一”面临的困境,从空间规划支撑、空间规划体系、空间规划重点和空间规划抓手等视角提出“多规合一”和空间规划的转型发展基本思路与实施路径。
城市化2.0阶段的土地财政 赵燕菁 【个人简介】曾任厦门市规划局(委)长(主任),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1984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2009年获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学位。1984年9月进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先后参加或主持广州概念规划、深圳2030规划咨询、厦门总体规划、三亚总体规划等。现任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常务理事。 【发言摘要】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建成区总规模足以容纳绝大部分未来城市人口。这意味着“空间城市化”——城市化1.0——已接近尾声,城市化开始进入2.0阶段。在这个阶段,农田保护压力大大减少。如何管理已经建成的城市土地,成为土地管理的主要工作。在新的城市化阶段,土地管理的重心、方法,也应当尽快从控制增量专项管理存量。土地财政制度完美的适应了城市化1.0阶段大规模融资的需要。进入城市化2.0后,土地财政的成功反而成为城市化转型的制约。因此,土地财政也必须尽快转型。
分会场报告专家
“多规合一”改革中的空间规划:认知、导向与路径 严金明 【发言摘要】立足“多规合一”改革的背景,针对当前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所面临的挑战,剖析空间规划的本质认知,明确空间规划的改革导向,并据此提出未来空间规划的改革路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当前空间规划的建构面临着转型压力加大与改革诉求众多,理论储备不足与实证检验缺乏、部门共识尚未达成与磨合机制有待建立、技术标准不一与共享平台缺乏。空间规划本质上就是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国土空间利用、行业政策协调和政府治理过程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可以理解为国土空间的综合规划。研究结论:未来空间规划应当以国家意志、政府治理、永续发展、市场主导和城乡统筹为导向,建构“1+X”的空间规划体系,将“优化‘三生’”作为空间规划的核心任务,将“智慧空间”作为空间规划的基础平台,将“三条底线”作为空间规划的关键界限,将“自然资源空间管制”与国土综合整治作为空间规划的实施抓手,将立法保障作为空间规划的法律支撑。
基于时空锥理论的“多规融合”与新型城镇化研究 冯广京 【个人简介】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宁波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土地科学》执行主编,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提出土地科学“人地权”三位一体、时空锥、三维空间研究域与核心理论轴、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等多项理论和模型;首次辩证证明了土地科学学科独立性;著有《土地科学学科独立性及学科体系研究框架》等多部著作,发表《土地科学发展时空锥及土地科学学科演进研究》等数十篇论文。
从城市多规分治到多规合一:科学认知与技术路径 方创琳 【个人简介】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RSA China Division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973项目等项目100余项。
【发言摘要】针对我国城市多规分治导致的空间冲突加剧问题和开展多规合一试点缺失理论指导等科学问题,提出了科学认知城市多规合一的理念和技术路径。研究认为:城市多规合一是支撑多规协同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最主要基石,是解决多规分治矛盾、缓解“多国演义”的现实需求,是化解空间冲突、终结多规分治时代、提升城市空间配置效率的长远需求,也是城市政府开展正常业务工作的现实需求。城市多规合一的核心实质是绘制一张核定地块主体功能并由各部门自由行使权力的约束蓝图,“一张蓝图”不是建设蓝图,是保护约束蓝图;不是总体蓝图,是核定地块主体功能的蓝图;不是抓总蓝图,是利益相关方自由行使权力的蓝图。城市多规合一具有对冲性、耦合性、持续性、包容性、传递性和管制性等六大基本属性。推动城市多规合一的技术路径包括:一张蓝图绘制到底,两类空间上下协同,三生空间无缝对接,四种目标精准统一,五条红线刚性约束,六大统一推动落实。
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理念 张占录 【个人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房地产信息中心主任;出版专著、合著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12项;主要讲授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土地管理概论、城乡规划控制与管理等课程;多次获国土资源部成果奖、科技进步奖,曾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
【发言摘要】基于土地空间基本概念,讲述精明增长、功能叠加、功能转换、共享空间以及交通导向型、弹性规划、区域极化发展等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并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大型机场和高铁交通枢纽土地开发建设、国内外遗址土地利用等案例,提出土地利用空间重构、优化的创新型思想,同时在基于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土地利用空间重构、优化的创新型思想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改革也做出进一步探讨。
基于碳峰值的土地资源配置研究 黄贤金 【个人简介】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政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土地政策学》、《非洲土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等著作或教材8部,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奖励10项。
【发言摘要】文章基于土地利用与低碳发展的内在关系,分析了土地利用对于碳排放的影响机理,着重阐述了1990年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对于碳排放的影响,并基于低碳发展战略要求,评价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的碳减排效应,基于碳峰值控制提出了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边界的管制思路与建议。
“多规合一”的若干思考 林 坚 【个人简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导,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主持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山东桓台“多规合一”试点等项目,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是《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人。
“多规合一”与生态用地管理 石晓平 【个人简介】现任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学院)院长,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整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政策。先后在荷兰Wageningen大学、德国洪堡大学等进修与合作研究。主持科技部中荷战略科技联盟、欧盟框架项目等20多项。发表SSCI论文20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3部。是Land Use Policy等期刊审稿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 【发言摘要】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和国家战略思想的提出,使生态用地及其管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生态用地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多规合一是实现生态用地配置及管理的主要途径。报告在生态用地、生态安全(格局)、多规合一等概念和背景介绍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现行多种规划的缘起及发展历程,剖析各规划实践问题及多规融合特征与难点,并从国土资源管理视角对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用地配置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最后从技术、政策和管理手段等三个维度提出国土资源管理视角下多规合一中生态用地管理的创新路径。
“多规合一”中的生态空间问题 郝晋珉 【个人简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土地学会理事、土地整治分会副主任。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获周光召“农业科学奖”。开设“土地利用规划”等课程,被评为北京市高校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 【发言摘要】“多规合一”并非规划的创新,不应该是技术问题,是一个管理体制的问题。由于部分的分割,使得国土资源空间的规划,相互矛盾、相互重叠,产生许多问题。生态空间作为“多规合一”空间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空间的认识、空间关系、空间布局以及保护与发展,都需要加以理清。本文试图就空间演变、生态空间以及生态功能再生产等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为生态空间配置、科学规划探索理论支撑。
专题研讨专家
回顾与展望,现代多功能地籍全力支撑“多规合一” 冯文利 【个人简介】中国土地学会地籍分会副主任。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博士。1993年~1999年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工作,从事地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期间公派留学荷兰国际地球科学与对地观测研究院,获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在职硕士学位。回国后,主要从事土地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评为研究员。2009年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现任地籍司不动产登记局副司长(副局长),负责土地调查与监测统计工作,主持过地籍调查规程与宗地统一代码等标准的研究制定,推动“以地控税和以税节地”等工作。
拓展地籍成果全方位应用 支撑规划决策与社会化服务 刘冬春 【个人简介】研究生,现任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籍管理处处长。自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土地管理工作,对地籍管理、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管理,土地执法监察、不动产统一登记、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研究,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发言摘要】地籍成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信息。拓展地籍成果的全方位应用,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支撑规划决策,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是地籍调查与管理的最终目标。报告从湖南省地籍管理的基本情况、地籍成果对规划决策的支撑、地籍成果的社会化服务3个方面展开,介绍了各类型地籍调查与监测成果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地籍成果在支撑多规合一、服务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服务土地资源精细化管理、服务资源环境保护、服务灾害防治等多领域的应用情况。
土地监测调查新技术应用研究 李万东 【个人简介】研究员,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土地调查所所长,李万东同志长期从事遥感监测、城镇地籍调查、土地调查工作,他是全国遥感监测与变更调查工程技术总师,主持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全国年度变更调查等多项部重点项目,多次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和测绘科技进步奖。 【发言摘要】在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年度遥感监测与变更调查工作中,项目组积极的进行了新技术探索与应用。在遥感数据采集方面,创建了多源卫星数据联动统筹和快速采集体系,突破大范围短周期无缝接收技术瓶颈;在影像快速处理方面,集成了多源海量数据自动化、标准化、工程化生产技术体系,提高了DOM制作效率;在热红外遥感应用方面,利用热红外遥感影像对热量的敏感性,建立钢铁等高产能企业热量分析模型,对钢铁企业等去产能实施效果监测和评估;在外业调查核查方面,研究了互联网+和3S一体化新技术,实现了互联网+举证和外业在线监管,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核查和国家土地督察工作,开创了国土资源监管工作新模式。
土地分类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关系思考 刘耀林 【个人简介】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博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导,现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国际地图制图协会第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理事,中国土地学会理事,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事、湖北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测绘学会常务理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11年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中国测绘学会推荐,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刘耀林教授当选为新一届国际地图制图协会(ICA)副主席和执委会委员。
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建设初探——基础地籍在涪陵区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中的应用 彭剑云 【个人简介】大学本科文化,测绘高级工程师。1991年8月参加民革,199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采选系工程与矿山测量专业和西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原在冶金工业部中南地勘局606队测绘队工作,1989年调入国土部门后至今一直从事工程与地籍测量及地籍管理、研究工作。
“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 汤怀志 【个人简介】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土地整治规划及其研究工作,连续参与“十二五”、“十三五”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及专题研究工作,是省、市、县规划编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主编了《土地整治规划概论》、《京津冀国土空间利用与整治战略框架研究》等4本图书,发表论文26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次。 【发言摘要】全国土地整治规划是开展土地整治活动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其编制实施对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化用地结构布局、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推动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报告重点介绍了“十三五”时期土地整治规划形成的主要思路和重点安排。
力推动土地整治 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徐祥临 【个人简介】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进修班、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地厅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县委书记进修班主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发言摘要】我国人多地少,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而且我国已经具备了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生产力条件。但仍然有大部分土地处于零碎分割低效经营状态,导致农产品产量低、商品率低、质量差。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是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整治,为农户之间通过土地互换实现“小块变大块”,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很多农村通过改革创新,激发了农民集体进行土地整治的内生动力,各级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应予大力扶持。
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提升 吴克宁 【个人简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土地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监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土地规划调查评价分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分委员会副主任。 【发言摘要】耕地质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土地整治是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重要举措。中苏科学家在国营友谊农场筹建开展了土壤调查与规划设计,并针对土壤碱化及排水等问题进行了改良。日本在土地整备中先进行了土壤的适宜性评价,有专门的土层改良技术。针对我国耕地中低产田比重大,存在耕地质量限制因子等问题,在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传统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技术基础上,分析总结影响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障碍因素,并针对坡度、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因素提出了土地整治工程的配套技术。结合四川省中江县土地整治实例进行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为有效提升补充耕地质量、严格落实耕地占补质量平衡的参考依据。
用好国土政策 盘活土地资源 助力脱贫攻坚 郝国赤 【个人简介】 研究生文学硕士。1975年11月参加工作,曾任职河北省纪委干部、保定市徐水县长、保定市发改委主任、保定市政府秘书长。现任阜平县委书记。
探索建设五小示范区 引领生态整治新实践 曾 谊 【个人简介】本科,中共党员,199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教育部门、组织部门、乡镇等工作,2009年调入国土系统,现任湖北省宜都市国土资源局党组副书记。近年来,在大量调研农村实际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首创性的提出以“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三全管理”模式和“五小”示范区建设,土地整治项目的质量、形象和效益得到提升。先后撰写《项目撑起一片天》、《打造“五小”示范区,建设生态美丽乡村》等近12篇文章,在《中国土地》、《国土资源》、《国土资源报》、《三峡风纪》等报刊杂志上刊载。
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探讨土地生态整治发展之路 王 军 【个人简介】博士,研究员,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土地整治、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2002年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百人计划”、2006年获首批“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15年入选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计划。担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平台(IPBES)专家、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理事等学术兼职。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参)编著作7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省部级科技二等奖5次、“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等荣誉称号。 【发言摘要】报告在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与发展的基础上,从土地整治的影响范围、耕地资源现状和后备资源、世界土地整治发展趋势和土地整治科技文献统计等方面提出了开展土地生态整治的必要性,总结了目前各地开展土地生态整治的案例和模式,进行了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开展土地整治的思考,提出了加强土地整治生态建设的制度构建、以规划为统筹提升土地整治的生态建设水平、加快土地生态整治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建设以及土地整治生态建设尊重乡土景观提高公众参与性等相关建议,以期为土地整治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总体技术架构 贾文珏 【个人简介】博士,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国土资源数据管理、应用开发和共享服务工作。近年来,重点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工作,参与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构架设计、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总体建设方案编制、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等相关工作,负责国家级信息平台共享、查询、分析系统开发与建设等各项工作。先后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2项,中国信息化(国土资源领域)成果奖1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发言摘要】平台技术架构是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顶层设计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成功建设的重要保障。报告在信息平台总体目标和基本定位的基础之上,理清了平台建设的总体布局、平台构成、技术架构和实现途径,形成了基于云服务模式、具有包容性和可生长性的信息平台总体框架,对于指导和推动全国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不动产权籍调查技术体系建设 姜 栋 【个人简介】研究员,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籍所所长,不动产登记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地籍调查、土地遥感监测、土地产权与登记研究及工程项目组织实施等工作;主持编制了《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地籍调查规程》(TD/T 1001)、《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技术方案》、《不动产权籍调查技术方案》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发言摘要】从不动产权籍调查的作用、标准的制定、不动产权籍调查队伍的建设、成果的审核与管理、不动产权籍数据库的建设与实时更新等方面,探讨我国不动产权籍调查技术体系建设的思路和设想建议。
四位一体的不动产登记数据模型构建 宋 唯 【个人简介】原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信息中心主任,现上海市不动产登记局局长。
不动产统一登记存量数据清理整合 屈晓波 【个人简介】高级工程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地产信息中心副主任,国土资源部标准划委员会成员,国家不动产登记专家组成员。从事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近20年,全程主持并参与了重庆市国土房管信息化的全部建设项目,先后获得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和重庆市的多项奖励。 【发言摘要】不动产统一登记存量数据清理整合是不动产登记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为此,在准确理解和掌握业务需求的基础上,详尽、完整地梳理量数据清理整合的主要内容,准确、清晰的理解数据清理整合的依据和要求是存量数据清理整合的关键,同时,为提高数据清理整合质量和效率,有效建立数据与业务的信任关系,如何选择正确清理方法也是存量数据清理整合的关键。本次演讲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对不动产存量数据的清理整合进行探讨。
基于互联网+智慧国土的不动产信息平台关键技术 黄 新 【个人简介】正高职高级工程师,现任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主任,从事国土规划信息化建设及智慧(数字)城市研究与实践,享受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参与完成的科研及工程项目有20余项获得部、省、市科技进步、优秀科技成果和优质工程奖。参与了《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等多部国家行业规范和地方标准的编写工作,在全国性会议或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发言摘要】为快速推进不动产登记工作,武汉市以国土规划云为依托,在智慧政务、互联网+、国土资源云之上,建立了一套统一的不动产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基于BPM业务服务总线,整合土地、规划全业务信息,清理、比对、融合多源数据,实现了市、区集中统一部署,以“互联网+”思维构建新型数据逻辑,打通部门信息壁垒,以便民服务为宗旨,推进不动产登记工作流程优化,为保障不动产登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套整体的技术方案。
土地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研究与实践 谢俊奇 【个人简介】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曾任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院长,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长期从事土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工作,具有丰富的土地管理实践经验。是我国土地生态学的开拓者,著有《土地生态学》等专著。
恢复和提升土地生态景观服务功能(案例研究) 宇振荣 【个人简介】博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乡村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土地持续利用方面研究和教学。兼任中国生态学会理事。著有《美丽乡村建设方法和技术》、《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方法》、《北京农田生态景观建设》等,合作撰写《中国土地科学》特刊《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方法》,参编著6部;发表SCI、EI论文30多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中文论文80多篇。
市县发展规划中的空间布局 李 军 【个人简介】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处长,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理信息在宏观经济中应用、区域规划、生态文明空间规划、市县多规合一、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等研究。曾组织参与了《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工作。著有《地理空间信息与区域多目标规划研究》、《全国主体功能区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中国区域科学发展评价研究》等著作。
市县发展规划关键是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建设边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等三区三线科学划分的基础上,开展城镇化发展、产业发展等任务规划布局。其中产业发展规划关键是面向市县需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发挥市县发展潜力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市县产业调整转移。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重点是根据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特点,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