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二维码
786
中国土地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中国土地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秘书长高延利 (2016年12月2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第六届理事会委托,向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其他与会同志提出意见。 一、第六届理事会工作回顾 中国土地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科协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团发展道路,团结带领学会会员和土地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切实履行“三服务一加强”职能,很好完成了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学术交流更加活跃。 学术活动是学会的生命,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是学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几年来,我会紧紧围绕国土资源改革及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以新形势下国土资源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土地管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是聚焦热点举办学术年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年会是学会学术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几年来,我们紧盯学术前沿,围绕耕地保护、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多规合一等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举办学术年会,累计2000多人次参加学术年会,近1000篇论文入选年会论文集,近100篇论文获奖。规划分会、城市分会以及部分省级土地学会,也跟热点、抓重点,举办学术年会。通过学术年会,组织专家共同研究国土资源管理前沿问题,宣传部重大决策,正确引导舆论,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得到部领导的高度认可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二是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专题学术研讨,打造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2002年以来,学会连续举办或参与举办15届“中国土地科学论坛”,围绕学科建设、制度创新等主题开展研讨,成为吸引、团结、组织学术界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积极承办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组织专家以“节约集约用地与经济增长”为主题开展学术研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学会分支机构积极行动,陆续举办“万顷良田建设与城乡统筹高端学术交流会议”、“快速城镇化时期国土高效利用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国际研讨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土资源管理创新”等前沿高端学术交流活动,部分省级学会联合起来组织活动,目前已经形成规模和品牌的有“西部十三省土地学术研讨会”、“四个直辖市土地学术交流会”。这些学术活动,既显水平,又接地气,深受学界、业界欢迎。标志着学会搭建的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已经初具规模。 (二)国际和地区交流不断拓展。 对外对台交流是学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我会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深化国际和地区合作,对外对台交流合作活动频次高,质量好,很多学会专家通过这个平台登上国际学术交流舞台,增进了我会与国际土地学术界的融合。 一是密切与国际学术组织的联系,畅通国际学术交流渠道。以国家级会员的身份成功加入国际测量师协会(FIG),打通我会融入国际学术交流舞台的渠道。2012年以来,我会累计派出50多位会员参加该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国际最新动向,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扩大会员国际影响;我会于2013年与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签订合作备忘录,此后,连续3年支持RICS举办“中国城镇化之未来”国际论坛,双方高层多次会晤,双方办事机构间建立起密切的日常联系。完成第一批直接入会计划项目,向RICS组织推荐近百名资深会员;积极参与全球土地科学计划开放大会的筹办,推出16位专家参与大会专题学术交流,组建学术志愿者队伍对专家观点进行综述,宣传我国的土地管理成就,展示我国土地学界的研究成果;与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国际土地联盟(ILC)联合主办“新兴发展中国家土地治理国际研讨会”,来自俄罗斯、巴西、印度等18个国家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此外,我会还与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荷兰等国的高校和学术组织建立起工作联系。 二是深化海峡两岸土地学界的交流,继续强化两岸文化认同和经验互鉴。以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五项共识”为指引,与台湾土地学术界合作,成功举办8届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其中4次在台湾),组织两岸学者围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改革等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展学术研讨。按照中央对台政策,做好台湾学术团体赴大陆专业考察的接待工作,受到台湾学术界的赞誉;配合地方学会在银川、西安举办海峡两岸学者共同参与的专题学术研讨,不断拓展海峡两岸民间科技文化交流的范围;组织会员为2009年台湾莫拉克台风灾害募捐,总额达60多万元,深化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几年来,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增进了海峡两岸在土地学术领域的交融互通,推动了海峡两岸土地管理实践的相互借鉴,促进了海峡两岸科技文化交流的持续深化,深化了浓厚的同胞情谊,成为海峡两岸科技文化交流的成功典范,受到国台办的肯定。 (三)学科建设有新进展。 学科建设是学会发展的基础,建立内容独立、体系完备的土地科学学科体系是我会从成立之初就明确的任务,受到历届理事会的高度重视。几年来,我们将学科建设列为工作重点并持续推进,取得积极效果。 一是以期刊作为主要抓手,打造学科建设平台。在中国科协和国土资源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促进土地科学学科建设、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为宗旨,开放办刊,创新办刊,严格办刊。几年来,《中国土地科学》和《土地科学动态》(两刊)共编辑出版144期,收录高质量学术论文2400多篇、计2400多万字,有效推进了土地学科创新。我们推进两刊网络发行,期刊逐步辐射到全球100多个国家,成为学会在国际土地学术领域的一张名片。2012年以来,《中国土地科学》连续3年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连续2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目前已成功进入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前5%(Top5%)期刊行列,影响因子不断攀升,2015年达到2.769,期刊质量不断提升,国内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 二是将学科建设作为学会学术建设的抓手,持续推进。自2006年起,我会组织专家,连续10年,编写出版年度《土地科学学科发展蓝皮书》,开展年度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和展望研究,聚焦土地科学最新进展,系统总结各年度土地科学领域重要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研究提出下年度土地科学学科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受到广大会员和科研机构的重点关注,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读文献,申报各类基金项目的重要参考。参与《国土资源年鉴》、《中国科协年鉴》和《中国科协学科发展报告》系列丛书编写出版工作,有效扩大了土地科学学科在行业内外、不同专业领域的影响。 三是以破解重大问题为导向,重点突破。组织国内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自主开展“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与建设”公益性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影响力的观点和学术成果。完成《土地经济学》和《土地生态学》的出版,至此,由我会土地科学专项基金资助的《土地科学丛书》一套共7本丛书全面完成。自2009年以来,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热点、重点问题,团结和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开展系列专题研究,形成系列成果,为学术研究、政府决策、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四)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发挥优势承担社会职能既是学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几年来,学会以规划机构管理为重点,以业务培训为基础,以荐贤举能为突破点,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是开展土地规划甲级机构评选推荐工作,推进行业自律。完成二批土地规划甲级机构评选推荐工作,形成一支包括292家机构在内的土地规划“国家队”;与时俱进,完成《土地规划机构评选推荐管理办法》修订,有效提升了规划机构管理的规范性;研发土地规划甲级机构申报认定管理系统,有效提升了工作信息化水平。经过10年摸索,规划甲级机构的专业权威性不断增强,社会认同度不断提升,为促进土地规划行业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持续推进继续教育,提升专业人才业务水平。以提升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为目标,以土地行业从业人员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政策法规为重点,大力开展土地规划、土地市场、土地调查、土地整治复垦等系列业务培训。几年来,累计培训3000多人次,提升了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术骨干。 三是高质量完成政府委托事项,服务政府能力有了新提升。参与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推荐评审工作,几年累计推荐32项科技成果,其中16项获奖。根据中国科协要求荐贤举优,其中,1个学会团体会员荣获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9位个人会员荣获抗震救灾优秀个人荣誉,9位专家入选科协咨询专家库,2位个人会员荣获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五)科普活动的社会辐射范围更加广泛。 习近平同志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几年来,学会以6.25全国土地日为主平台,坚持走“互联网+科普”的道路,产学研相结合,扎实开展土地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科普的受众更加广泛,社会影响逐年提升,有力推动了全民土地科技素质的提升。 一是认真做好 “6.25全国土地日”系列科普活动,宣传我国资源国情。在历年全国土地日期间,召开“6.25全国土地日专家座谈会”,如2009年举办了“纪念基本农田保护20周年暨第19个6.25全国土地日专家座谈会”,2010年举办了“纪念第20个全国土地日专家座谈会”,2013年举办了“全国土地日专家座谈会”等。通过邀请相关领导和国内国际专家进行专题座谈,开展研讨,咨询意见,为推进土地管理工作征集了大量有用的建议和意见,有效地服务了国土资源管理决策;连续14年在中国土地学会网、国土资源部网站等平台举办“6.25全国土地日网上论坛”,通过征文、邀请专家通过网站发布文章、发表观点。目前“6.25全国土地日网上论坛”已经成为学会科普活动的品牌;2014年,与部宣传教育中心合作,开展土地国情进校园活动,宣传土地国情,传播科学种子。 二是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科普新模式,提升科普工作效能。2015年以来,学会连续2年和资源环保相关的多家学会合作,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共同组织 “生态文明,我知我行——资源与环境网络知识大赛”和“战略决策、情报支撑主题征文”活动,两年共发动10万人在线参与活动(其中我会发动1万多人),很好地宣传我国的资源国情和国土资源相关政策,同时,也对多家联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网络科普活动的模式进行了探索。 此外,学会还积极参与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和科技活动周的活动,科普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六)学会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几年来,学会切实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分支机构活力,大力发展会员,学会健康持续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坚决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断保持和增强学会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认真学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会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提供了保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群团工作精神,扎实推进学会改革创新,学会组织机构不断完善。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受部委托,发动全国学会,征求基层干部群众对执行八项规定、维护群众权益等6个方的问题和建议,征集各项建议152条,有效支撑了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派学会专家参与中国科协组织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调研,并主笔起草调研报告,得到科协肯定。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刻查摆“四风”问题,专项整治“庸、懒、散、浮、拖”等作风顽疾,队伍执行力不断提升。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学会党建基础堡垒更加牢固。 二是充分发挥常务理事会和秘书长会议作用,推进学会各项工作。定期召开学会常务理事会议,总结学会上年度工作,梳理存在问题,研究决策学会重大事项,部署当年学会工作。按时召开学会全国秘书长工作会议,传达中央和科协有关精神,贯彻落实常务理事会议精神,推进学会各项工作,并提出具体落实工作的要求。在各位常务理事和秘书长共同努力下,学会运转更加规范高效。 三是不断健全学会分支机构,激发学会活力。学会按照中国科协要求,不断完善对分支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形成较为规范的分支机构设立、变更、登记等程序,为分支机构规范运作奠定基础;经慎重研究,我会于今年新成立了土地生态分会,至此,学会的分支机构已经达到17个,基本实现了土地专业领域的全覆盖,学会力量进一步壮大;学会分支机构活动更加丰富,规划分会、城市分会、复垦分会和文化分会等分会抓住重点,盯紧热点,组织开展学术交流、调查研究、行业自律、继续教育、科学普及等活动,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受到广大会员的欢迎。 四是打牢学会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成功举办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回顾学会历史,总结发展规律,规划学会发展蓝图,积蓄学会发展动力;编制完成《中国土地学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勾画出我会未来发展的蓝图,成为我会年度工作计划制定的重要依据;大力发展会员,会员规模进一步扩大,会员质量不断提升。几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学会个人会员新增2000多人,总规模达到7800多人;团体会员新增300多家,总规模达到500多个;完成学会网站改版、期刊评审和发行网络系统开发,开通学会微信平台,为学会对外宣传提供了窗口。学会发展的基础已经筑牢,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几年,我会工作不断开拓创新,事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成就有目共睹。这是中国科协、国土资源部党组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我会各位理事和广大会员、各级土地学会、各有关兄弟单位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土地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并以本次大会的名义,向中国科协、国土资源部党组、各位理事和广大会员、各省级土地学会、各有关兄弟单位表示衷心感谢!向广大土地科技工作者和省市县学会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展望未来,我会事业面临着更加繁重和光荣的任务。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履行国土资源部党组赋予我们的重要职责,满足广大会员和土地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盼,我会各项工作还有差距,改革发展任重道远。主要表现在:学会办事机构机关化、行政化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与会员、土地科技工作者联系不亲不紧的问题依然存在,在发展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面临着不小挑战。这些问题,已成为我会创新发展的明显短板。我会各方面工作、分支机构和省级学会活动发展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会事业的发展。能否突破这些瓶颈制约,关系到我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 二、对新一届理事会工作的建议 各位代表、同志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关注科技社团改革发展,对学会改革创新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国土资源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愈加重要,为学会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学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我们只有牢记初心,切实担负起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历史任务,扎实推进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学会组织建设,真正搭建起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广大土地科技工作者的桥梁,把我会建设成具有影响力和充满活力的现代学术团体。关于今后工作,建议如下: 第一,激发会员和土地科技工作者创新潜能,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以培养符合一线需求的土地适用人才为重点,扩大继续教育的专业覆盖面。二是推荐优秀土地科学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入国际科技组织,在重要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改进创新人才表彰举荐,积极参与国家及相关部委相关奖励评审推荐,根据需要设置学会相关奖励,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土地科技人物奖励体系。 第二,促进土地科技繁荣发展,努力将土地科学提高到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位。一是继续强化学科建设的力度,争取将土地科学学科纳入国家学科一级分类。二是积极参与中国科协的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进一步提升《中国土地科学》和《土地科学动态》的社会影响力。三是继续开展土地学科发展研究,定期发布土地学科发展系列研究报告,引导和促进土地学科交叉融合和多学科协调发展。 第三,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强化学会作为政府与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是聚焦土地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完善和改进学术活动运行机制,优化学术会议结构,提高学术交流的实效。二是激发学会分支机构活力,鼓励学会分支机构积极开展活动。三是加强与地方省级土地学会的联系,支持省级学会开展活动。 第四,积极参与国家普惠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建设,努力开创公民土地科学素质提升的新局面。一是以土地领域重大成果的科普为重点,开展科普作品的创作与研发,推动土地科普创新。二是积极参与国家的科普惠民服务拓展工程,针对重点科普人群开展科普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五,全面加强学会组织自身建设,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持续推进学会办事机构作风建设,打造优秀的学会工作人员队伍。二是改革联系服务会员和土地科技工作者的体制机制,推动学会组织向市、县延伸,加强与基层一线土地科技工作者联系。三是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各位代表、同志们! 创新是学会事业繁荣发展的源泉所在。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始终是引领学会组织不断前行的动力和指南。处于新的历史起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劲推动下,学会事业已迎来繁荣发展的春天。我们相信,在中国科协和国土资源部党组的领导下,全体会员一定能够秉持刚健日新的改革精神,团结奋进、拼搏进取,不断开创学会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凝聚广大会员和土地科技工作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