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土地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专家观点(一)

 二维码 271
作者:中国土地学会来源:中国土地学会

第一届中国土地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专家观点(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院士

中国土地学会土地生态分会成立恰逢其时,要为世界土地生态学发展提出“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

第一,凝聚力量,贡献智慧。土地生态分会要团结带领全国从事土地生态理论与实际工作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工作者等投身于中国土地生态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做出开拓性工作和开创性贡献,真正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

第二,加强国际交流,开展全球合作。土地生态分会在今后工作中要以习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土地生态学学术交流,开展土地生态学的全球合作,从而为世界土地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

第三,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土地生态分会要善于发现人才,要在开展土地生态分会日常各项工作中,发现对事业发展有重要作用、关键作用的人才;要使用人才,发现了人才,就要大胆使用人才,让人才的聪明才智用于事业发展;要培养人才,要通过开展中国土地学会土地生态分会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培养土地生态学的拔尖人才、领军人才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凤荣

 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发展半干旱区沙地保护性开发技术。

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区的沙质土地,以水热条件评价是宜耕的。因此,过去的草原成为了今天的农牧交错区。但是,因为沙质土壤降水变率大,不合理的“广种薄收”,造成该区域荒漠化严重,昔日的科尔沁草原形成了今天的科尔沁沙地。

在分析该区域降水变化大、坨甸相间地形造成水分再分布和沙质土壤的地学条件,以及“开荒-撂荒-沙化-再开荒-再撂荒-再沙化”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研究出了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不同降雨年型作物长势信息差异以及不同地类地表温度反演土壤水分差异的半干旱区沙地的调查、评价和保护性开发利用规划的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解决了该区域缺乏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必需的土地属性信息的问题,为合理开发利用半干旱区沙地、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实现开垦后的耕地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克宁

基本农田划定要考虑以“三生”空间评价为基础。

耕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质量高低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耕地保护、生态环境间矛盾加剧。在建设占用耕地、耕地遭受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下,在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的协调下调整基本农田布局是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有益实践。选取典型地区,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红线保护区规划分析三生空间。在确定基本农田保有量一定的前提下,首先避让生活空间(城市扩展边界、有条件建设区)和独立选址的建设用地,其次调出生产空间中重金属重度污染的耕地,最后与生态红线协调。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生活空间;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和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分析生产空间现状;生态红线控制区域分析生态空间现状。在三生空间现状分析基础上,从基本农田现状改变、重度污染、生态管控方面调出基本农田;选取坡度、灌溉保证率、连片性、利用等指数、重金属污染程度、耕地到城镇的距离、耕地到交通主干线的距离、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8个指标构建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指数加权法建立评价模型,根据综合质量得分高低确定优先调入基本农田的潜力耕地。将研究结果和现状基本农田进行比较分析,为县域基本农田布局调整提供理论参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郭旭东

加强村庄用地研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村庄用地变化蕴含着重大的科学问题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重大实践需求问题。依托全国规划院系统的黑龙江、内蒙、甘肃、四川、湖北、江苏、河南7个省院,选取我国东、中、西南、西北、东北5个大区的20个典型村庄,开展了村庄用地变化研究。我国村庄用地分类体系可分为2大一级类,8个二级类和22个三级类。我国村庄用地结构包括住宅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和村庄发展备用地,以住宅用地为主,占村庄用地总面积的40%以上。其中其他建设用地主要为道路和公共服务用地。20052010年,我国村庄建设用地(住宅、道路、公共服务用地)整体呈增加趋势,相对于2005-2010年,2015年到2010年村庄建设用地增幅明显放缓。10年来,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显著。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用地显著增加。十年间平均公共服务用地面积增加84.97%,增加最多的达4.85倍。政策因素是村庄用地发生重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当前许多村庄存在新增住宅用地和闲置、废弃住宅用地并存现象。转型期村庄未来发展将发生明显分化。



文章分类: 学术交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