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土地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专家观点(二)

 二维码 296
作者:中国土地学会来源:中国土地学会

中国科学院周成虎院士

土地系统综合制图的时代已经来临。

地图一直是认知土地系统的重要方法。当前,全球土地系统图的发展趋势有:制图框架由自然转向自然和人文结合、数据量(指标)由少变多、方法由以专家知识规则为主转向更多依赖数据挖掘、分类系统转为土地利用分类为主并且近期加入人类活动强度等级等相关分类体系、大量依靠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方法。

中国土地系统综合制图以自然要素为主,对人类活动要素考虑较少;在资料缺乏的情况下,依靠科学家的长期科学积累,采用综合方法;单要素的制图工作完成,复合型的土地系统图未能完成。今天已经进入到对地观测、导航定位、卫星通信综合组网的空间时代,为土地系统的全面感知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基于多源信息的、定位、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地块实体单元综合解析模型、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可以自动、快速、精准地获取每一地块的形态数据。目前应大力加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一张图工程研究:开展一张图工程的理论基础研究,如地图综合理论、土地分类系统等;构建一张图工程技术体系,如智能化,自动化的信息提取;发展以土地系统为支撑的一张图应用体系,如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地生态研究。

谢俊奇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土地生态学: 城市化中的生态问题

目前,中国城镇化正向中高速过渡,未来还有约3亿人进入城镇。然而,快速的城镇进程也伴生了一系列大城市病,严重威胁着区域发展、社会稳定、生态安全和国民健康。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函待解决的迫切命题是如何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和应用生态策略,实施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以提升城市环境、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在当前和未来的城市化发展中,应围绕中央既定的城市群发展战略,通过优化超大、特大城市,培育大城市、中等城市,激活小城市与小城镇,促进各级城镇协调发展,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群形态。在此基础上完善核心城市功能,挖掘文化内涵,加强生态修复,营造具有生态保育、休闲健身、文化娱乐等复合新型功能载体。同时,应重点保护生态用地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和生态服务的综合性,强化生态红线与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与管控,建立绿色生态示范区,以规划建设管理全面推动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的发展。为此,还需秉承生态思维重于景观思维,民生取向重于形象取向,绿色发展重于经济增长的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陈利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城市生态空间优化是解决“城市病”的重要途径。

城市化在带给人类现代文明丰硕成果同时,也带来如:城市交通拥堵、热岛效应、城市内涝、雾霾效应、城市面源污染等问题。通过生态空间优化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韧性,缓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城市生态空间优化内涵包括:(1)空间扩展:从传统二维的平面格局优化,发展到三维立体的空间格局优化;(2)功能提升:从重视城市用地的使用功能,发展到重视城市用地的生态服务功能;(3)理念转变:从突出城市景观视角的美学价值,发展到突出城市景观的抽象生态服务价值。要求通过城市自然和人为要素的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实现生态空间的高效利用和格局整体优化,从而增加城市的灵性和生命活力,从多视角、多层次、多领域,提高水、土、气、生、光(热)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城市生态空间优化的对象包括:城市生态用地、城市三维空间和城市景观管理;城市生态空间优化的途径包括:生态用地格局优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三维景观设计。实现城市生态空间的优化设计,需要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生态学家、经济学等领域专家的积极参与,共同完成。

宇振荣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展恢复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方法和技术

恢复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经成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研究、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型技术感知的研究,结合区域土地整治专题规划、案例项目实施和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的示范应用,阐述了在市县土地整治规划中,要开展集乡村景观特征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污染控制、游憩休闲等一体的多功能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提高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水质净化、授粉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基于土地综合体/景观概念产生的景观方法(Landscape Approach)的应用,开展不同利益相关者合作,开展土地整治和生态管护,恢复和提升景观镶嵌体的多功能性,即综合景观管理; 在工程技术方面,要充分考虑工程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对生物生境的修复,增强生态循环性、生物共存性,维系“二次自然、驯化的自然”,提高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建设富含生命的工程系统。



文章分类: 学术交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