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佰林: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二维码 775

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张佰林1,张凤荣2

(1. 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387;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

张佰林_副本.jpg摘要:山区土地开发及其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农业社会人地关系紧张的体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减轻了山区农村土地的人为扰动,引发土地利用变化呈现新特征。本文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理论,尝试构建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的科学假设,通过当前的实证研究结合实地调研,印证山区农村发生的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即由农业社会的耕地开垦和林地收缩,演变为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期耕地撂荒和林地恢复性增长。本文最后基于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规律,并借鉴日本山区农村再生的实践,提出了我国山区乡村振兴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形态,山区农村,乡村振兴

引言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郊区和山区是我国农村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与城市郊区农地非农化不同,山区农村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不是农地非农化,而是耕地撂荒和边际化[1,2],以及林地扩张和自然植被恢复[3,4]等。可见,山区农村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带,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极具特殊性。

当前学术界对城市郊区农地非农化的特征、驱动机理、效应,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收益分配、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为我国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5-8]。相对而言,山区农村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较为薄弱,无法有效的指导山区农村发展与土地利用管理。山区农村是我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重点与难点,在此背景下,理清我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与规律,是推进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1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理论假设

土地利用转型概念由龙花楼研究员引入国内[9],作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土地利用转型是指在经济社会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一段时期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相对应的区域土地利用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10]。山区农村土地利用形态即符合上述变化趋势,由农业社会的耕地开垦和林地收缩,演变为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期耕地撂荒和林地恢复性增长(图1)。

传统农业社会,“地里刨食”的生计特征体现了土地资源禀赋对农户生产和生活的极端重要性。我国山区农业的发展源于农业社会在平原失去土地的农民向山区的迁移垦荒[11]。农户首先开垦肥沃的平原,平原耕地产出不足以养活膨胀的人口时,才会到丘陵山区开垦相对贫瘠的土地[12]。因此,农户开发利用土地遵循着平原—丘陵—山地的地貌格局。相同的投入水平下,山区土地产出远不及平原,扩大耕地面积成为山区农户维系生计的重要手段,因此,山区林草地逐渐被垦荒为农田。

1.png

图1 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曲线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向山区要粮吃饭的时代已经过去。山区农村土地资源禀赋差、生态脆弱、区位边远,是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区域,农户依靠土地资源只能解决温饱,无法实现小康为了寻求更好的生计来源,山区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非农经济部门。山区劳动力转移减轻了土地的人为扰动,驱动土地利用发生显著转型,由农业社会的土地过度开垦和林地收缩演变为耕地撂荒及边际化、林地扩张和自然植被恢复。

2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的实证

2.1农业社会山区土地利用形态特征

山区农村土地开发的历史数据很难获取,本文以农村居民点建村的空间格局来演绎山区农村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因为在以农业为主要生计来源背景下,农村居民点周边必须有一定数量耕地才能维系农户生产生活,因此,农村居民点建村的时空格局可以代表土地开发的时空特征。本文以山东省沂水县为例,以沂水县2012年土地利用矢量图为底图,框定研究区的空间范围。首先利用ArcGIS平台,找出对应的《沂水县地名志》记载的1848个农村居民点图斑,利用Attributes工具,输入《沂水县地名志》记载的每个农村居民点建村的时间;其次,从沂水县DEM数据提取坡度信息,并将其与沂水县2012年土地利用矢量图叠加配准,以呈现1848个农村居民点的地貌分布。

研究发现,宋朝之前沂水县农村居民点建村于平原的占50%,半平原半丘陵16.67%,丘陵33.33%,可见宋朝之前,沂水县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平原(图2);宋朝沂水县建村于平原的农村居民点相对变化率值R>1,其他地貌区R<1,表明平原农村居民点新建速率快于县域平均水平,新建村分散在县域中部及南部的平原及丘陵间的平地处;元朝沂水县建村于半平原半丘陵、丘陵和山地的农村居民点相对变化率值R>1,表明这三种地貌区的农村居民点新建速率快于县域平均水平,新建村向丘陵扩展的趋势明显;明朝沂水县建村于丘陵、半丘陵半山地和山地的农村居民点相对变化率值R>1,表明这三种地貌区的农村居民点新建速率快于县域平均水平,新建村所处的地貌以丘陵为主,向山区扩展的趋势明显;清朝沂水县建村于半丘陵半山地和山地的农村居民点相对变化率值R>1,山区更是高达4.19,表明这两种地貌区的农村居民点新建速率快于县域平均水平,新建村所处的地貌以山地为主;中华民国沂水县建村于半丘陵半山地和山地的农村居民点相对变化率值R>1,与清朝趋势相同,新建村以西部和北部山地丘陵区的农村居民点间的填充为主。

1_副本.jpg

图2 山东省沂水县新建村所处的地貌类型

可见,在农业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居民点建村的地貌类型依次沿着平原—丘陵—山地的地貌格局演进。但是,山区气候、水文、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有其脆弱性和限制性,过度开垦引发了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负生态效应[13]。因此,山区农村土地开发及其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农业社会人地矛盾逐渐加剧的体现。

2.2社会经济转型期山区农村土地利用形态的新变化

耕地撂荒与边际化及其带来的森林和自然生态空间的持续扩张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山区农村土地利用形态的新变化(表1)。中国农业大学张凤荣团队基于遥感技术的县级尺度山区耕地撂荒调查表明:1)2004-2015年重庆市酉阳县耕地面积减少238.36km2,降幅为19%,减少的耕地中分别转为草地和林地,各占27%和66.99%。2)1996年8月和2014年8月,米脂县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已经从40.60%减少到27.78%,而同期林草地占比已从57.61%增加为70.32%。李升发和李秀彬基于抽样调查的全国山区耕地撂荒情况表明:1)235个调研村庄中,78.3%的村庄出现耕地撂荒现象;2)基于县样本统计,2014-2015年全国山区县耕地撂荒率为14.32%;3)从省级尺度上,全国山区耕地撂荒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其中,长江流域一带的山区耕地撂荒率最高,东北的长白山区最低[14]

表1 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特征

转型内容

区域

转型特征

耕地撂荒

重庆山区

2011年重庆武隆县耕地撂荒率为12.8%,中高山区乡镇撂荒比例高,达20%[15]

2011年重庆石柱、巫山和酉阳3县耕地撂荒率分别为14%、19.9%和19.2%,平均撂荒率为18%,旱地撂荒率(20.4%)大于水田撂荒率(11.5%)[16]

宁夏南部山区

2008至2009年,耕地撂荒率为37.5%,尤其以坡耕地和旱地撂荒最为严重,水浇地撂荒较轻[17]

陕西山区

2014年米脂县撂荒地块占32.54%,主要分布在山的阳面和坡度较大区域,山阳面耕地撂荒可能性大于山阴面[18]

全国

2011年和2013年对全国29个省、262个县市调查发现,分别有13.5%和15%的农用地处于闲置状态[19]

林地扩张

重庆

重庆市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3.1%提高到2012年的42.1%,其中荒山荒地退耕面积贡献比重为40%,退耕地造林为28%[20]

三峡库区

1992至2012年三峡库区森林面积占比由54.66%提高到55.05%[21]

全国

中国林地由持续减少转为恢复性增长发生在1980-1990年间,退耕还林及封山育林发挥了重要作用[4]

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自然恢复,促使山区生态恢复到与区域水热条件相适应的格局,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的土地利用形态的转型(即代表自然生态空间的森林面积降至低谷后反转向上)即是生态状况从整体恶化向整体改善转变的最直接原因[4]。大量研究从实验观测角度证实,作为农地利用集约化的逆过程,山区农村土地利用粗放化/边际化和弃耕提高了地表的植被覆盖度[22],有效减轻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23];也有研究从山区整体层面探讨了土地边际化和撂荒,特别是生态脆弱的耕地撂荒避免了对山区土地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破坏,土地和生态的压力得到缓解,有助于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及生态环境建设[24]

3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劳动力的转移和乡村衰败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世界各国农村发展的普遍趋势[25]。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山区农村实施振兴和再生计划,通过农地整备、城市基础设施下乡等措施,以求恢复山区农村经济、解决人口过疏问题。但是,人口回流和经济恢复的山区农村鲜有,人口萎缩、耕地荒芜仍是主要趋势。日本德岛县上胜町位于山区,为了实现农村经济再生,上胜町利用距离都市近的区位优势,发展彩农业,同时,利用美丽的山村风景发展四季逗留型旅游,利用空闲农家发展农家旅馆。但采叶子的多为即将退休的老人,而且随着年轻人外流,本地劳动力越来越少。政府和Irodori公司招募外来人从事农业体验,但留下来的人很少。为了吸引人来此定居,政府(町)建设廉租房,但是外来定居的还是寥寥无几。

当前对我国山区土地利用的研究,部分学者关注农业社会山区耕地开垦的时空格局,更多学者关注的是当前山区耕地的撂荒,少有研究从长时间序列,研究农业社会至今山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借助土地利用转型理论,探讨山区农村土地利用形态在长时间中的趋势性转折,可弥补上述研究的不足。在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也有更为直接的政策和实践价值。基于长时间序列的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本文认为乡村振兴,不是“一刀切”的全面振兴,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山区必然面临着乡村衰退和村落减少的问题,也必然面临着土地撂荒和生态恢复的过程。因此,要充分考虑乡村的多元化兴衰演变规律,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山区“村庄不减、格局不优“,山区乡村振兴要“顺势而为、择优助推”。

参考文献:

[1]Shao J A, Zhang S C, Li X B. Farmland marginalization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ournal of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 25(6): 701-722.

[2]郝海广, 李秀彬, 张惠远, 等. 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对农地边际化的驱动作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3): 50-56.

[3]李秀彬. 农地利用变化假说与相关的环境效应命题.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11): 1124-1129.

[4]李秀彬, 赵宇鸾. 森林转型、农地边际化与生态恢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21(10): 91-95.

[5]曲福田, 陈江龙, 陈雯. 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2): 231-241.

[6]吴次芳, 杨志荣. 经济发达地区农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比较研究:理论与实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38(2): 29-37.

[7]张安录.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机制与制度创新. 中国农村经济, 1999(7): 43-49.

[8]张凤荣, 安萍莉, 孔祥斌.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之我见. 中国土地科学, 2005, 19(1): 10-16.

[9]龙花楼, 李秀彬.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以长江沿线样带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2): 144-149.

[10]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2): 131-138.

[11]韩茂莉, 张暐伟. 20世纪上半叶西辽河流域巴林左旗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地理科学, 2009, 29(1): 71-77.

[12]张佰林, 蔡为民, 张凤荣, 等. 隋朝至1949年山东省沂水县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力. 地理研究, 2016, 35(6): 1141-1150.

[13]韩茂莉, 张一, 方晨, 等. 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聚落环境选择与人地关系. 地理研究, 2008, 27(5): 1118-1128.

[14]李升发, 李秀彬, 辛良杰, 等. 中国山区耕地撂荒程度及空间分布: 基于全国山区抽样调查结果. 资源科学, 2017, 39(10): 1801-1811.

[15]张英, 李秀彬, 宋伟, 等. 重庆市武隆县农地流转下农业劳动力对耕地撂荒的不同尺度影响.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4): 552-560.

[16]史铁丑, 徐晓红. 重庆市典型县撂荒耕地图斑的提取与验证.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24): 261-267.

[17]田玉军, 李秀彬, 马国霞, 等. 劳动力析出对生态脆弱区耕地撂荒的影响. 中国土地科学, 2010, 24(7): 4-9.

[18]宋世雄, 梁小英, 梅亚军, 等. 基于CBDI的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模型构建及模拟研究——以陕西省米脂县冯阳坬村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11): 1926-1937.

[19]李升发, 李秀彬. 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学报, 2016, 71(3): 370-389.

[20]何威风, 阎建忠, 周洪, 等. 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以重庆市山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16, 31(1): 102-113.

[21]邵景安, 郭跃, 陈勇, 等. 近2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景观退化特征.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6(11): 1-11.

[22]La B. Hydrological functions of tropical forests: Not seeing the soil for thetree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Environment, 2004, 104(1): 185-228.

[23]刘婷, 邵景安. 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分布规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6, 14(3): 1-9.

[24]阎建忠, 张镱锂, 摆万奇, 等. 大渡河上游生计方式的时空格局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3): 83-89.

[25]李玉恒, 阎佳玉, 武文豪, 等. 世界乡村转型历程与可持续发展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 627-635.

作者信息:

   张佰林(1987-),男山东沂水人,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E-mail: zhangbailin135@163.com

张凤荣(1957-),男,河北沧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地规划与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E-mail: frzhang@cau.edu.c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