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土地利用转型特点及概念内涵解读

 二维码 266

土地利用转型特点及概念内涵解读

李婷婷 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李婷婷_副本.jpg摘要: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了土地利用转型的特点,并构建了土地利用转型“隐性-显性-功能”三维概念模型,该三维概念模型既是“要素-结构-功能”研究范式的扩展,同时也代表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机制域-形态域-调控域”。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基于要素层面反映城乡发展转型背景下生产要素在城乡地域间的重新配置导致的土地投入、产出、权属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显性转型的内在系统运作机制。土地利用显性转型以不同地类配置结构为落脚点,研究不同类型土地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和空间区位的重新配置过程,是土地利用隐性转型的表象和形态的具化。土地利用功能转型涵盖土地利用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的转型,是国土空间优化的调控出口。土地利用隐性转型、显性转型和功能转型之间存在着层级递进关系,包含“量”变与“质”变、渐变与突变等递进关系。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隐性转型;显性转型;功能转型;概念模型

1、引言

土地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载体,土地利用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自龙花楼(2001)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引入国内后,相关研究工作得到蓬勃发展,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土地利用转型最早是由英国利兹大学的Grainger在其研究以林业为主的国家土地利用时提出来的(Grainger,1995)。随后这一研究方向被引入我国并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特点的相关研究得以迅速开展,主要涉及土地利用转型的理念(陆大道等,2006)、理论(龙花楼,2006, 2012)与假说(李秀彬,2008;龙花楼等,2012);土地利用方式(吴俊范,2010;)、模式(张远景等,2011)和结构(杨永春等,2009)的转型;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型(龙花楼等,2005;马继红,2009),以及土地利用转型与其它土地利用活动的关系(龙花楼,2003;龙花楼等,2006)等。目前,龙花楼(2015)对土地利用转型重新作出定义,即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某一区域在一段时期内由一种土地利用形态(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土地利用形态的过程,它通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本文在现有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土地利用转型的特点,进一步从多个维度挖潜土地利用转型的内涵,拓宽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视角。

2、土地利用转型的特点

土地利用转型存在阶段性、区域性、主体性和综合性等特点。阶段性主要指土地利用转型与区域发展阶段相对应,土地利用转型的阶段性即利用不同时期生态系统用地、边界用地、温饱型农业用地、集约型农业用地、城镇用地和娱乐设施用地(保护性用地)的数量比例结构来判断土地利用转型所处的阶段(图1)。区域性反映土地利用转型需要置身于区域整体背景中研究,只有将其置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层面考究其形态的变化才能称之为土地利用转型。主体性体现土地利用转型受到土地利用主体结构和主体使用土地方式的影响。综合性指土地利用转型不仅包含土地数量、空间、形态等的转型,还涉及到附着在土地上的质量、产权、经营方式、固有投入和产出等多重属性的转型,进而导致土地功能的转变。

ABUIABAEGAAg1sC42QUo5qTbiwYwoAY4kgQ_副本.png

图1 土地利用转型阶段(据Foley et al., 2005)

土地利用转型原则包含区域差异性、时代特征和和谐特色。区域差异性指土地资源禀赋的紧缺性与地域分布的非均衡性;时代特征指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乡建设用地需求十分旺盛,亟需研究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相适应的土地利用配置新机制、新模式和新途径;和谐特色指针对中国城乡转型发展中出现的诸多土地利用问题,土地利用理应将和谐理念贯彻始终,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优化区域布局,明确城乡建设用地的调控目标域政策。

土地利用转型有其固有的层级模型与层次结构体系,通过探讨土地利用转型的层级模型与层次结构体系,拓展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土地利用转型的层级模型包括核心域、支撑域、目标域、主体域和环境域等;土地利用转型的层级结构体系包括宏观战略层、区域调控层和地区操作层,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推移,宏观为微观做指导、微观为宏观做支撑。

3、土地利用转型内涵多维解读及相互关系分析

(1)土地利用转型“隐性-显性-功能”三个维度的内涵解读

鉴于土地利用存在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龙花楼,2012),结合土地利用转型特点,土地利用转型包含土地利用隐性转型、显性转型和功能转型三个维度(图2)。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基于要素层面反映城乡发展转型背景下生产要素在城乡地域间的重新配置导致的土地投入、产出、权属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显性转型的内在系统运作机制。土地利用显性转型以不同地类配置结构为落脚点,研究不同类型土地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和空间区位的重新配置过程,是土地利用隐性转型的表象和形态的具化。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基于区域范围内土地利用形态形成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并研究上述“三生”功能之间的转换。土地利用显性转型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土地类型,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研究对象则是区域内土地利用形态所富于的“三生”功能。土地利用显性转型和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可以对各自研究对象从数量转型、结构转型和多样性转型三个视角展开。

(2)土地利用转型“隐性-显性-功能”多维度相互关系分析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显性转型和功能转型之间存在着层级递进关系。1)显性转型是隐性转型的逐步累积。隐性转型可以看作一种量变,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形成质变,即实现显性转型。例如,随着耕地的投入逐渐减少,耕地低效利用现象逐步严重,进而表现为耕地的撂荒,当耕地撂荒程度严重到一定程度并持续足够时间,耕地会自然恢复为草地。2)土地利用显性转型必然会导致功能的转型。按照“结构-功能”理论,土地利用显性转型的速度和方向,直接决定了土地利用转型“三生”功能的转换。例如,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和生活居住等对土地资源提出更大的需求,使得生产性用地和生活性用地增多,最终造成区域内土地利用功能的转变。3)总体而言,土地利用隐性转型是土地利用显性转型和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内在动力,而土地利用显性转型是土地利用隐性转型的表象。土地利用显性转型是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基础,土地利用功能转型是土地利用显性转型的调控出口,可指导不同模式下土地利用转型的优化途径。

土地利用转型三个维度是对土地“要素-结构-功能”研究范式的反映。土地利用隐性转型研究的核心是人口、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与土地资源的配置关系转变,是基于要素层面的分析。要素配置关系的变化势必导致结构的转型。土地利用显性转型则以土地利用结构为落脚点,在土地利用隐性转型的累积效应作用下,分析土地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和空间区位进行的重新配置,这种转型是可以被感知和可视的。在结构-功能理论的指导下,源于不同地类所承载的功能有所差异,重新配置后的土地利用结构其所承载的功能也随之转型。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是机制域,土地利用显性转型是形态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是调控域。隐性转型是显性转型和功能转型的内在动力,代表着土地利用的内在系统运作机制,可作为解释显性转型和功能转型的机制分析。土地利用显性转型是土地利用隐性转型的表象和形态的具化。土地利用功能转型是土地利用显性转型上升到区域层面的表象,并表现为“三生”功能的转变。而国土空间“生活-生产-生态”功能的配比关系合理与否将作为指导土地利用是否合理转型的评判依据,并为国土空间的优化提供调控出口。

12_副本_副本.png

图2 土地利用转型“隐性-显性-结构”多维内涵解读及相互关系概念模型

4、总结

土地利用转型“隐性-显性-功能”三维概念模型,既是“要素-结构-功能”研究范式的扩展,同时也代表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机制域-形态域-调控域”。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基于要素层面反映城乡发展转型背景下生产要素在城乡地域间的重新配置导致的土地投入、产出、权属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显性转型的内在系统运作机制。土地利用显性转型以不同地类配置结构为落脚点,研究不同类型土地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和空间区位的重新配置过程,是土地利用隐性转型的表象和形态的具化。土地利用功能转型涵盖土地利用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的转型,是国土空间优化的调控出口。土地利用隐性转型、显性转型和功能转型之间存在着层级递进关系,包含“量”变与“质”变、渐变与突变等递进关系。

参考文献

FoleyJ.A., Defries R., Asner G.P., et al. 2005. Global Consequences of Land Use.Science, 309, 570-574.

GraingerA. 1995. National land use morphology: patterns and possibilities. Geography,80(3): 235-245.

李秀彬. 2008. 农地利用变化假说与相关的环境效应命题. 地球科学进展, (11):1124-1129.

龙花楼,李婷婷. 2012.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 地理学报, (2): 201-210.

龙花楼,李秀彬. 2005. 长江沿线样带农村宅基地转型. 地理学报, 60(2): 179-188.

龙花楼,李秀彬. 2006. 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研究进展与框架. 地理科学进展,  25(5): 67-76.

龙花楼. 2001. 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龙花楼. 2003.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整理. 地理科学进展, 22(2): 133-140.

龙花楼. 2006. 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与证实. 地理学报, (10): 1093-1100.

龙花楼. 2012.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 地理科学进展, (2): 131-138.

龙花楼. 2015.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地理研究, 34(9): 1608-1617.

陆大道, 史培军, 董光器. 2006. 体现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理念. 07-17(5).

马继红. 2009. 农安县耕地转型的机理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吴俊范. 2010. 近代上海土地利用方式转型初探——以河浜资源为中心. 中国经济史研究, (3):43-53.

杨永春, 杨晓娟. 2009. 1949~2005年中国河谷盆地型大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结构转型——以兰州市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1):37-49.

张远景, 高志昊, 宋戈. 2011.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 水土保持研究,(3):162-16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