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芳:土地政策影响下的乡土民居变迁——豫西陕县地坑院为例

 二维码 232

土地政策影响下的乡土民居变迁——豫西陕县地坑院为例

汪芳1,潘晓丽2

(1.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千百年来孕育形成的乡土民居正面临着被遗弃、被取代的命运。在乡村地区,一栋栋农民新盖的洋楼拔地而起,具有浓郁传统风格的旧民居正在迅速消失。乡土民居的消失必将带来地域文化的消失。地域文化涵盖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地方性格、口传民俗、民间艺术和营建技艺等等,体现在一条条街巷、一座座民居之中,由当地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和传承,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民族心理密码,延续着中华子孙的文化共识,体现着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地坑院作为黄土高原地域独具特色的一种民居形式,也作为古代穴居方式的遗存,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1)。位于河南西部的陕县地区地坑院因其曾经量大面广,目前处于快速消失的阶段。本团队对豫西陕县地坑院民居的变迁研究的过程中,除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等工作方法外,还先后采访了19位当地居民,包括地坑院建造的直接参与者、了解地坑院发展的民间学者、当地重要管理者以及普通地坑院居民,以期更为全面深入地掌握地坑院民居的变迁,同时对地坑院民居提出切合实际的保护策略。

1_副本.jpg

1  航拍地坑院民居(员江波摄)

1. 地坑院概况

1.1陕县地理环境

陕县位于河南省西部,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北纬34°24'34°51',东经111°01'111°44'(陕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2006);东与渑池县交界,西与灵宝市接壤,南至甘山与洛宁县为邻,北至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隔河相望。陕县地势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状。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丘陵起伏,原川相间。陕县西部为原川区,该区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20~70米,地面由南向北呈梯级降落,台阶平塬三面沟壑,天然排水系统发达,雨水出路顺畅,基本上不会发生洪水涝灾,因此处于地下6米的地坑院才会安然无虞(2)。该区黄土层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在这种黄土层上凿挖窑洞,不会出现大面积塌方,作为居住坚固耐用。

2_副本.jpg

2  陕县黄土塬地貌(自摄)

陕县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由西向东递增,由南向北递减。地坑院主要分布在陕县西北部,该区降水量相对最少,因此降水很少殃及地坑院的安全。县西黄土地区埋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水位相对较低,大多在30米以下,靠近地表10米以内的土层含水量很少,不会出现地下水涌流现象,这就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洞这种地坑院民居建造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水文条件。

陕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夏商征战、周召分陕、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等众多历史典故均源于此。这里血统氏族关系长期遗存,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约定俗成的法规来维系生产关系、长幼关系和治理村落家族。在数千年的周礼、孔孟之道的文化熏陶和教化下,民性温柔敦厚。当地人们注重积攒家业,以富为荣,以贫为耻,平日节俭积累的财物,大都用于修建房屋和儿女婚事。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为该地区人民自主探寻适宜的居住环境提供了历史依据,其所营造的独特地区文化氛围,也将深刻地影响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体现其中。

1.2地坑院的历史渊源及民居特色

由于地坑院民居的特殊性,加之豫西地区多有战乱,可供参考的实物较少,陕县地坑院始建于何时,目前已无从考察。但可以肯定的是黄土塬不仅提供了种植农作物的丰厚土壤,还给先民们创造了挖掘窑洞的地质地貌条件,解决了技术尚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的居住问题。大约到了氏族社会之初、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们开始筑穴而居。《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辞过篇》: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诸多史籍让人们揣测:我们的祖先最早的居住方式就是穴居。建筑学家梁思成(2011)认为此说固无疑义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豫西黄土塬地区的人类居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出的用于翻土,挖土的石锄、石铲,为这种穴式建筑的挖凿提供了较为先进的工具。农业的发展、工具的进步促使人们建造了最原始的挖坑凿洞、潜掩地下的居所。考古发现的居穴、灰坑、窖穴、陶窑、墓穴等都呈现地坑形态。考古遗迹推断,地坑院大约源自仰韶文化时期。

地坑院民居具有以下特色

1) 营造技艺原生。过去,人们的生活状况很差,挖凿地坑院虽然费力大、耗时长,但却几乎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建筑材料,更不需要花什么钱。整个建造过程既不需专业人士精心设计,更不使用规范图纸,完全是当地农民依照祖祖辈辈口传心授的基本原则和约定成俗的基本量度,自己亲手建造(3-6)

微信截图_20180624222319.png

3  用罗盘定向                                                                                       4 开挖院落

微信截图_20180624222352.png

5  开凿窑洞                                                                                           6 砌筑檐口

2) 建造科学合理。地坑院虽然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但这种建筑非常的科学。为防止雨水灌入窑洞,在院子中间挖有渗井(7);为防止地面积水流入院内,四周砌有拦马墙和挑檐(8)通灶炕的设计,冬季烧火做饭,饭熟炕热,一事两用(9);存放粮食的窑洞开有与地面相通的马眼,可将收获晒干后的粮食直接从马眼灌入窑洞内(10),等等。地坑院居住空间融合于大地之中,无需钢材、水泥、砂石等现代建筑材料,极大地减少了碳排放。地坑院冬暖夏凉、空气清爽,空调、加湿器、暖气等现代设备都无用武之地,进一步减少了碳排放,体现出低碳节能环保。

微信截图_20180624222414.png

7  院心中的渗井(3~7均由尚根荣提供)                                         8 院落四周砌有拦马墙和挑檐

微信截图_20180624222602.png

9  窑洞内灶炕相连                                                                     10  窑洞顶部的“马眼”(8~10均为自摄)

3) 村落景观奇特。地坑院利用自然地形向下挖掘,然后四壁凿洞,形成一个潜掩于地下的生活空间,地面上几乎看不到建筑物的形迹。地坑院这种形式与矗立在大地之上民居建筑风格迥然不同,这也是地坑院的最大价值和魅力所在(11)。地坑院组成的村落,嵌凹在大地之中,院与院相隔一定距离,成排成行布局,形成矩阵式分布。远远望去,只见树木,不见房舍;走进村内,只闻人声,难觅人影;行走崖边,脚下炊烟缭绕,树枝晃动,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奇特的地下村庄(12)

微信截图_20180624222631.png

11  与自然呼应潜掩于地下的民居建筑                                                12  黄土高原上奇特的地下村庄

4) 文化内涵丰富。地坑院建造前,先请风水先生选方位、定坐向、下线桩,称作方院子(13)。然后择吉时奠基,俗称破土,燃放鞭炮、焚香叩头后再在地基中央及四周各挖三锨土,方可动工(14)。依据不同的方位朝向,窑院分别被称作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根据宅院的方位,确定主窑位置,主窑比其他窑洞都要宽大,以显示主人地位的尊贵。就连院中栽树,窑洞盘炕都有讲究。

微信截图_20180624222717.png

      图13  风水先生选方位时使用的罗盘图                                              14  动工前要燃放鞭炮、焚香叩头(11~14均由尚根荣提供)

2. 地坑院民居的变迁历程及成因

1980年以前,地坑院几乎是陕县塬上村落唯一的居住方式,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地坑院正在以十分惊人的速度被弃置。198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地面上盖起砖瓦房或是水泥砌筑的楼房,原来居住在地坑院中的居民陆续搬离地坑院;从1990年到2010年以前,许多村子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将地坑院进行了填埋,使得地坑院急剧减少。本团队通过对陕县5个村落19位被访者的访谈,并结合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得到这种结果主要是由如下4个因素促成。

2.1宅基地审批

1980年以后,农村对宅基地的审批更为严格。1981年,在全国农房工作会议上,政府提出基本建设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方针,把8亿农民的住房问题摆到各级政府议事日程,有计划有领导地建设新农村(河南省陕县土地管理局、陕县土地志编纂委员会,1997)19821229日,陕县人民政府公布了《陕县村镇建房用地实施办法》,县建设局根据《办法》规定,农民建宅占用土地须由个人申请,村、乡逐级上报,经县政府批准。依照《办法》,宅基地的用地标准每户控制在0.3亩左右。1987年,《河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颁布后,新批宅基地最多0.3亩,原有宅基地0.3亩以上者,有两个男孩不再批准新宅基地,面积在0.45亩以上者,有三个男孩不再批准新宅基地。由于土地政策的限制,农民不可能再挖地坑院,只能盖房,这样一来地坑院只可能减少,不可能增加。

84年,第一批批宅基地,开始建房,没有人再挖地坑院了,我也灰心了,不干了。

——赵原村村民尚大爷

80年代后就没再发展新的(地坑院)

——庙上村村支书毋大伯

再一个是国家的土地政策,土地使用政策严格,限制住了,无法在住地坑院了。

——人马寨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坑院民俗)传承人关大爷

2.2退宅还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已经不满足于居住在阴暗潮湿、交通不便的地坑院里,对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日益迫切。1980年以后,搬迁丢弃的地坑院越来越多,由于一座地坑院的占地面积至少有1亩,多则达到2亩以上,废弃的地坑院是一种对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为了节约土地,保护耕地,1992年陕县土地管理局在西张村乡(现在的西张村镇)沟东村进行了退宅还耕()试点,后在全县陆续展开。2002年到2008年,陕县国土资源局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三项整治活动,按照连片面积的大小进行分类规划整治空心村,以退宅还耕为主要形式对土地开发整理。这两次退宅还耕加速了地坑院的消失(15)

国家有个政策“住新丢旧”嘛,村面积比较大,私人宅基地有些是一座院,有些是两座院,基本上平均一家都有二亩大嘞,批新宅基地后,这二亩丢了,你只能占三分基地,这就给国家丢出一亩七分地的耕地面积,当时是节约土地。

——曲村村民李大伯

1991年,把东沟寨子上(地坑院)推了,推平40多亩,十六、七个院,当时院都塌了,人都搬迁走了,西边平房都盖起来了。

——赵原村村志编纂者尚大伯

2000年以后,“退宅还耕”推了六、七十亩地的院。

——南沟村村民任大爷

4_副本.jpg

15  填平后的地坑院已经变成果园

2.3地坑院自身的缺陷

一是出入不方便,农民担水、搬运粮食要用人力背着上下地坑院(16)

农民上下不方便,比方说农民打点玉米啦,打点小麦啦,搬动个农、家具了,你都得往下拿,你需要加工成面粉还要背上来。

——庙上村村民张大爷

二是阴暗潮湿,地坑院没有平房或是楼房室内采光好,而且到了夏天,窑洞里非常潮湿,衣服和被褥需要经常晾晒;

……第三个地坑院潮湿、阴暗、光线不好,特别夏天潮湿……

——陕县文化馆馆长尚大伯

三是安全性差,地坑院一旦遭受大暴雨或是长时间的大雨很容易坍塌,居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17)

主要是地坑院住着太危险,下大雨人不能及时逃生,崖上面还漏水……把地坑院淹了很容易,晚上做梦都是地坑院被淹了。

——赵原村村民尚大伯

微信截图_20180624222808.png

16  进出地坑院需要上下坡道                                                                                 17  雨水冲刷造成东侧窑洞坍塌

2.4居住观念发生改变

受城市化的影响,人们把平房、楼房等建筑作为现代生活模式顶礼膜拜,而把地坑院看作是贫穷落后的象征。谁家若不盖房,还住在地坑院,在农村是一个很丢面子的事情,甚至为孩子说媳妇都很困难(18)

再一个看到城市住房嘞,住楼嘞,农村这也得要住房,别人盖房咱不盖房,落后了。

——人马寨村村支书潘大伯

90年以后流行结婚要房,盖房嘞,有几个大孩子就遭殃了,人家要房,非得盖房不中,人家不来这地坑院,没房人家不给你结婚,现在农村房都不要了,要城市房。

——南沟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传承人任大爷

5_副本.jpg

18  大部分村民都已经住上了平房(15~18自摄)

越来越多的人在搬出地坑院后,就不再管地坑院了,由于雨水的浸透地坑院很快坍塌,塌了之后,填平耕种或盖房,这样一来地坑院就消失了。

过去居住的时候他同时在保护,如果现在没有这些保护措施,它自然而然塌下去,塌下去怎么办,要么填了盖房,要么填了种地、种树。

——南沟村村民任大哥

综上所述,土地政策的影响,经济水平的提高,居住观念的改变、宅院管理的缺失以及地坑院自身的缺陷共同作用,加速了地坑院的消失。总之,地坑院这种农耕时期主要的民居形式,已经不可避免地失去昔日的辉煌。

3. 结语

民居建筑文化是黄土高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民居建筑是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地坑院民居建筑已岌岌可危。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保护这一重要文化载体。1) 开展普查。乡土民居是承载一代代人继承和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仅包含大量的物质内容,更包含丰富的非物质内容。有必要通过普查工作,摸清建筑、历史、文化以及经济等现状,理清相关数据,为建立保护目标,设立保护级别,制定保护措施提供资料依据。2) 技艺传承。当下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文化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首先,要鼓励、资助年轻人作地坑院营造技艺的继承人,并做好现有传承人的安置工作,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使其老有所养,安心带徒;其次,有关部门应组织编写教材、专著等,让乡土民居营造技艺为更多人所学习和了解。3) 居民参与。民居最吸引人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动态的居住状态。因此,对地坑院民居的保护不应只是对建筑本身的静态保护,要利用现代技术克服地坑院民居存在的缺陷,让地坑院再次走进当地村民的现实生活。此外,在制定保护规划时,也应考虑当地居民的参与性,保护规划应该得到居民们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为地坑院民居的发展起到良性作用。

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经济收入增加;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转变下,人们开始求新、求变,居住在地坑院里的居民也不例外,也想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于是就在地面上开始盖房。一旦搬出地坑院,人们便不再管理维护,受到雨水侵蚀很快就会坍塌,坍塌之后多被填埋,或建造房屋或变成耕地,消失得不留一点痕迹。近年来,当地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民的居所又将从平房变成楼房。历史的车轮不断地在向前行进,建筑以其物质形态适应历史的变迁,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然而,不管历史如何变迁,我们都应维系乡村文化和地域特色,保护中国文化传承的最深层土壤。

参考文献

河南省陕县土地管理局、陕县土地志编纂委员会编.陕县土地志[M].内部发行,1997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陕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陕县志(1986~2000)[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分享到: